▲左起:戴嘉平助理教授、伍芳葆兼任教授、陈永财教授、林水德教授与王鑫超助理教授,因对新加坡科技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而荣获新加坡最高学术荣誉。
2025年10月3日,新加坡国立大学五位教授荣获新加坡最高学术荣誉,以表彰他们在多个科学领域作出的卓越贡献。
由新加坡国立研究基金会主办的总统科学与科技奖是新加坡授予科研人员与工程师的最高奖项。该奖项旨在表彰杰出人才在推动新加坡科学技术生态系统发展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新加坡共和国总统尚达曼先生向新加坡国立大学校长陈永财 (Tan Eng Chye) 教授颁授总统科学与科技奖章。该殊荣旨在表彰通过推动与管理科学技术,为新加坡发展作出卓越、持久且杰出贡献,并发挥战略引领作用的杰出人士。
新国大医疗健康创新与科技研究院 (iHealthtech) 院长、设计与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林水德 (Lim Chwee Teck),以及新国大杨潞龄医学院生物化学系、杜克-国大医学院新发传染病重点研究项目兼任教授伍芳葆 (Lisa Ng),共同荣获尚达曼总统颁发的总统科学奖。该奖项旨在表彰在科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其贡献获得同领域科技工作者广泛认可并产生深远影响的杰出学者。
新国大两位科研新星荣获由新加坡国立研究基金会主席王瑞杰先生颁发的青年科学家奖。该奖项由新加坡国家科学院管理,授予40岁及以下、在新加坡从事研发工作,并展现出成为各自领域世界级研究者潜力的优秀人才。本届获奖者为:新国大设计与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杰出青年教授、医疗健康创新与科技研究院及组织工程项目主要研究员戴嘉平 (Andy Tay) 助理教授,以及设计与工程学院电机与电脑工程系杰出青年教授王鑫超 (Wang Xinchao) 助理教授。
本次获奖的林水德 (Lim Chwee Teck)教授和王鑫超 (Wang Xinchao) 助理教授同时也是新加坡国立大学(广州)创新研究院的PI(Principal Investigator,学术带头人)。
▲新加坡国立大学校长陈永财教授(右)因其富有远见的领导力及毕生推动新国大与新加坡科技发展的杰出贡献而获表彰。(图源:新加坡国立研究基金会)
2025年总统科学与科技奖获得者:陈永财教授
陈永财教授荣获总统科学与科技奖,以表彰其通过跨学科教育、国际合作、深度科技创新及生态系统建设,对推动新加坡研究与创新发展的变革性贡献。他培养未来科技领袖及提升新加坡全球科技地位的突出成就亦获特别表彰。
陈永财教授在顶尖人才引进与培养方面成就显著,将新国大的科研水平提升至世界一流新高度。在教育领域,他推行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改革,重塑了新加坡科技教育格局。基于对兼具广阔视野与技术深度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求,他引领新国大实现从单一学科模式向更灵活、跨学科模式的转型,其改革成果充分体现在人文与理学院、设计与工程学院及新加坡国大学院的创新课程体系之中。
陈永财教授凭借识才慧眼,开创并完善了新加坡科技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体系。他不仅延揽顶尖科学家领衔战略领域研究计划,更委任杰出学者领导新国大的卓越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res of Excellence)。在他的推动下,新国大相继设立海外研究生奖学金、海外博士后奖学金及杰出青年教授席等多项人才与科研举措,为培育未来学术领袖构建了系统化平台。
陈永财教授在新国大培育了深厚的协作文化,大力推动新国大与新加坡本土科研团队及全球顶尖机构的战略合作。在其领导下,新国大的转化研究与科研商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与此同时,他特别聚焦东南亚地区,显著提升了学校的全球参与度。
凭借在新加坡国立研究基金会、经济发展局、国大医学组织、新国大附属数理中学、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国防科技局及国防科技研究院等多个国家机构的领导职务,陈教授对塑造新加坡科技创新生态系统作出了重要贡献。
陈永财教授高瞻远瞩的领导力与毕生奉献,为新加坡科技实力与成就赢得全球声誉奠定了关键基础。
“我二十岁时便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结缘,在此度过了大部分求学与职业生涯。目睹学校从上世纪80年代一所普通的教学型大学,蜕变为享誉全球的综合性学府,这让我既感到欣慰,也倍感自豪。”陈教授感慨道。
“能参与这段征程是我的荣幸。这犹如攀登高峰,途中充满陡峭险阻。但当你驻足回望,便会获得全新视角。你能看到跨越的距离、克服的障碍,以及让新加坡取得今日成就的集体决心。”他补充道。
▲林水德教授(右)因其在癌症研究领域的开创性贡献而获表彰。(图源:新加坡国立研究基金会)
2025年总统科学奖获得者:林水德教授
林水德教授凭借在癌症研究领域的开创性贡献荣获总统科学奖。他通过创新的力生物学研究方法,成功贯通工程学、生物科学与医学领域,为深入理解癌症转移机制作出重要突破。
林教授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彻底改变了学界对癌症转移(即癌细胞从原发灶扩散至身体其他部位,此为癌症致死主因)的认知。他提出“机械韧性”这一创新概念,揭示了为何仅有少量癌细胞能在血液循环系统的严苛环境中存活。通过自主研制的微流控平台模拟极端物理力学环境,林教授团队成功鉴定出这类具有机械韧性癌细胞的独特性状,这些特性使其具备生存优势与治疗抗性。这一革命性发现为开发更创新的癌症疗法、研制预测转移风险的诊断工具开辟了新路径。
林水德教授表示:
“总统科学奖不仅是对我团队工作的莫大肯定,更重要的是,它进一步坚定了我们推动科学前沿发展、培养下一代科研人才,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福祉的信心。”
作为屡获殊荣的科学家,林教授已斩获众多国内外重要奖项,并当选10所权威学术院系的院士,这充分体现了国际学界对其科研贡献、领导力与影响力的高度认可。除学术成就外,林教授还是一位连续创业者,先后联合创办6家初创企业,其中一家专注于癌症生物芯片商业化的公司已于2018年成功上市。正是这项癌症生物芯片技术,曾为他赢得2011年总统科技奖。
在新国大,林教授担任医疗健康创新与科技研究院院长,领导多学科团队推动医疗健康领域的创新发展。同时,他还担任设计与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及力生物学研究所等多个院系的教职。
▲伍芳葆兼任教授(右)因其在病毒感染免疫学领域的开创性研究及推动全球疫情防控的突出贡献而获表彰。(图源:新加坡国立研究基金会)
2025年总统科学奖获得者:伍芳葆兼任教授
新加坡科技研究局传染病研究所院长兼新科研生物医药研究理事会执行署长伍芳葆,因其在病毒感染免疫学领域的开创性贡献荣获总统科学奖。她通过对基孔肯雅病毒等虫媒病毒的前沿研究,为全球疫情防控作出重要突破。
基孔肯雅病毒作为虫媒病毒的一种,主要通过蚊虫等节肢动物传播。该病毒曾长期被登革热疫情所掩盖,伍教授是最早警示其威胁的科学家之一。其团队成功解析了病毒致病机制,阐明患者出现不同临床症状的原因,并鉴定出可预测疾病转归的免疫特征谱。这些关键发现为开发基于免疫机制的诊断技术、疫苗及宿主靶向疗法开辟新途径,有效遏制了基孔肯雅病毒的传播。
早在基孔肯雅病毒研究之前,伍教授就曾主导开发2003年沙斯疫情 (SARS) 与2005-2006年禽流感 H5N1 疫情的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 检测技术。她研发的多种病原体分子检测与免疫分析方法已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应用。在冠状病毒 (COVID-19) 疫情期间,其团队研究成果更直接指导了国家疫苗接种策略与防疫措施的制定。
伍教授是疫情防控准备工作的领军倡导者,她通过紧密联合学术界、公共卫生机构、产业界及全球科研网络,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实际解决方案。在她的引领下,全球疫情监测系统得到强化,疫苗研发路径获得科学指导,国际合作水平显著提升。作为育人典范,伍教授已指导20余名博士生及博士后研究人员,其中多人已成为全球顶尖科研项目的负责人。
伍教授表示:“这份荣誉属于全体同仁与合作者。历次疫情大流行让我深刻认识到,科研工作既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更离不开精诚合作。我想对青年科研人员说:让好奇心指引方向,将每个挑战视为成长的契机。”
▲戴嘉平助理教授(右)因其在基于生物材料的再生医学疗法领域的创新成果而获表彰。(图源:新加坡国立研究基金会)
2025年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戴嘉平助理教授
戴嘉平助理教授凭借在生物材料疗法领域的突破性研究获颁青年科学家奖。他开发的免疫调控技术显著改善了糖尿病伤口愈合效果,并提升了癌症免疫治疗效果。
针对糖尿病患者伤口愈合难题,戴助理教授团队提出了4R 策略(清除-重编程-替换-重构),通过调控关键免疫细胞的数量,实现最佳愈合效果。在临床前实验中,该策略显示可将伤口愈合速度提升200%。
在癌症免疫治疗领域,戴助理教授实验室成功研发纳米吸管技术,这种直径仅为米粒万分之一的中空管状结构,可高效递送蛋白质、RNA 及 DNA,显著增强 T 细胞识别和杀伤癌细胞的能力。
作为成果丰硕的科学家与敬业的教育者,戴助理教授作为项目的主要研究员已累计获得逾850万新元科研经费,提交了7项发明披露,发表32篇研究论文。与此同时,他的研究室已培养19名博士后与研究助理、22名研究生及40名本科生。
同时也在新加坡国大学院 (NUS College) 任教的戴助理教授寄语青年科研人员:“要勇于提问。学生常因问题‘太简单’而怯于发问,但事实上,即便是细胞密度、分子浓度等基础问题,也可能对研究结果产生重大影响。”最后,他特别强调:“科研无小问。”
▲王鑫超助理教授(右)因其在资源受限环境下保持高性能的紧凑型 AI 模型训练研究而获表彰。(图源:新加坡国立研究基金会)
2025年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王鑫超助理教授
王鑫超助理教授因在有限资源条件下推进机器学习技术,训练紧凑型人工智能模型,同时实现大型AI系统的性能表现而获得青年科学家奖。
王助理教授的研究通过三大相互关联的领域应对先进 AI 模型面临的复杂挑战:高效策略、高效模型与高效数据。在高效策略领域,他开发的 DepGraph 系统仅需三行代码即可自动化繁琐工作。其开源版本 Torch-pruning 下载量突破29万次,并被英伟达集成至商业产品中。在高效模型方面,王教授设计的 MetaFormer 架构在保持甚至提升性能的同时,大幅降低了计算成本与模型体积。针对高效数据,他提出的方法能将海量数据集压缩为具有代表性的精简数据集,在减轻计算负担的同时维持或提升模型性能。
王助理教授的创新成果显著降低了 AI 研发的计算与资金门槛,使硬件和算力资源有限的小型实验室、初创企业乃至个人研究者都能训练出具有竞争力的模型。他的贡献还获得了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 (IEEE) “AI 领域十大新星”及新国大“青年研究员奖”等荣誉。
王鑫超助理教授表示:
“我想与领域内青年学者分享我的博士后导师、已故的 Thomas S. Huang 教授的箴言:‘做你自己。’在这个快速变迁且充满纷扰的领域,坚守你的价值观、求知欲和独特视角,既是立身之本,更是创新之源。相信你的直觉,拥抱未知,记住真正的贡献往往来自坚持而非完美。”
文章英文版原载于NUS News,原文标题为Five NUS academics shine at the Presiden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wards 2025


